廬州發展逢盛世 墻改革新夢前行——合肥市墻材革新工作發展紀實
1992年,合肥市立足節能利廢、保護環境的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成立了合肥市墻改籌備組。1993年3月1日,合肥市墻改領導小組正式成立,下設辦公室,開展日常工作。由于起步較早,一切沒有經驗可循,唯有立足自身、不斷探索、開拓創新。經過25年的不懈努力,合肥墻改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隨著今年3月24日,國家正式發文取消墻改基金,當初為保住“十八億畝耕地的紅線”,貫徹落實“禁實、禁粘” 等工作而設立墻改工作機構,隨著多年艱辛的工作并通過國家對全面禁粘工作的驗收,已基本完成其歷史使命。
今年,合肥市墻改辦被列為市政府行政權力事業單位改革試點。11月16日,市編辦正式下文,將合肥市墻改辦更名為“合肥市綠色建筑與節能管理中心”,重點推廣應用綠色建材,推進建筑節能,促進綠色建筑發展。面對新形勢、新起點,合肥市墻改辦正調整職能,拓展空間,圍繞“一個中心” ,突出“三大任務”,實現“四個轉變”。合肥墻改人將振奮精神,主動適應,積極轉型,筑夢前行,為打造“大湖名城、創新高地”的大合肥做出更大的貢獻。
篳路藍縷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城市發展日新月異,房地產業飛速發展,建筑墻體材料用量驟增,其中,素有“秦磚”之稱的粘土磚是中國最古老、使用最廣泛的建筑材料,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
然而,這種磚是以粘土為原料燒制而成,不僅消耗大量的耕地、能源,而且還產生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破壞生態,污染環境。
面對自然資源日益緊張、生態環境日趨惡化的嚴峻形勢,如果不進行墻體材料改革,繼續延用粘土磚類墻材,無疑會對我國“18億畝耕地紅線”帶來嚴重沖擊,剝奪我們子孫后代的生存空間。
“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由此,墻改工作機構應運而生、因勢而立。1992年7月,合肥市墻改籌備組成立。1993年3月1日,合肥市墻改領導小組正式成立,下設辦公室,開展日常工作。
由于起步較早,沒有經驗可循,唯有立足自身、不斷探索、開拓創新。社會上對墻改工作了解甚少,政策、資金不配套,起步十分艱難。
但合肥墻改一班人以“不屈不撓”的敬業精神,頂著重重壓力,克服種種困難,想方設法,全力推進。抓設計源頭,抓試點示范,抓編制標準,抓推廣應用,從市區到縣城,從“禁實”到“禁實限粘”再到“禁實禁粘”,市場從抵制到理解、從理解到執行,步履蹣跚,歷經坎坷,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合肥墻改終于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堵疏并舉
要扭轉幾千年的傳統墻材使用習慣,談何容易。
面對重重的壓力與阻礙,合肥墻改人在政策上爭取,在觀念上引導,在管理上強化,在制度上約束,并從國家要求的淘汰落后產能入手,抓住淘汰輪窯之契機,全力推進“禁實禁粘”和墻材革新工作。
為保證淘汰工作的順利完成,合肥市墻改辦積極爭取市政府支持,建立起縣區一把手為第一責任人的工作責任制,先后組織并參與了淘汰18門以下輪窯和24門以下輪窯。
在執行過程中,墻改辦提前制定淘汰計劃,并積極采取措施,以專項基金征收返退及建筑市場管理等為主要手段,全面制約粘土磚的市場空間,并形成了一套監管系統,確保了“雙禁”工作的有效進行。
2009年以來,全市共淘汰輪窯企業720家,減少落后產能28億塊標磚。同年3月,市墻改辦在市建委支持下,依據《安徽省新型墻體材料發展條例》組建并成立了墻改執法中隊,在應用市場上進一步加大市場行政執法力度,杜絕了粘土磚的使用。
“十一五”以來,市、縣規劃城區全面實現“禁粘”目標。市區新型墻材應用率達95%以上,縣域應用率達90%。目前,合肥市新型墻材企業95家(含2家不同類產品),其中普通混凝土類41家,加氣塊15家,燒結類23家,墻板11家,石膏類4家,蒸壓磚3家,設計總產能68億塊標磚,實際產能約45億塊標磚。城市規劃區內新型墻材應用率98%,縣(市)規劃區內85%,已基本形成了磚、板、塊、部品件等品類齊全的產品體系,其中,板材類、節能類及住宅產業化類新型墻材應用比例不斷提高。
按現有新型墻材生產能力計算,每年可節約標煤近27.9萬噸,節約土地3200余畝(以3米深計),減排二氧化碳6400噸、二氧化硫81萬噸、粉塵5000噸,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轉型升級
墻材革新是一個破舊立新的過程,“禁實禁粘”之后,必然要對過渡階段的新型墻材產業進行轉型升級。
為此,合肥市墻改辦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合肥市墻體材料產業轉型升級工作的實施意見》等20多項政策和配套文件,從產業規劃、項目扶持、現場監管、行政執法等方面指導產業發展和新型墻材的推廣應用。
2011年至2013年,合肥市利用墻改扶持資金3500萬元,扶持項目117項,引導社會資金50多億元以上投入墻材行業,涉及新型墻材的生產、設計研發及應用等多個領域,有效促進了新型墻材的良性發展。組織開展了產品標準、設計圖集和施工驗收規程等地方標準制定,出臺了10多項新型墻材應用標準,為新型墻材的應用攻克技術瓶頸。
與此同時,一方面積極向設計單位和建筑單位以及政府公建和示范項目推薦使用合格的新型墻材,另一方面狠抓新型墻材產品生產質量,防止不合格產品流入工地等。
全市的新型墻材推廣應用全面鋪開,新型墻材在建筑工程中得到普遍應用。隨著城市規劃區內新型墻材推廣工作有序推進,新型墻材推廣應用正在向建制鎮和農村延伸。伴隨著合肥市成為華東地區最大的住宅產業化基地,一個新興千億元的建筑產業正在合肥市加速崛起。
筑夢前行
合肥市的墻改工作已經走過了25個年頭,國家當初為保住“十八億畝耕地的紅線”,貫徹落實“禁實、禁粘” 等工作而設立墻改工作機構,隨著多年艱辛的工作并通過國家對全面禁粘工作的驗收,已基本完成其歷史使命。
隨著今年3月24日,國家正式發文取消墻改基金,墻改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抓手已經失去,進入了后基金時代的合肥市墻改辦迫切需要調整職能,拓展空間。
合肥市墻改辦正在調整職能,拓展空間,圍繞“一個中心” ,突出“三大任務”,實現“四個轉變”。
“一個中心”:以推進綠色建筑發展為中心;“三項任務”:以建筑節能材料的管理促進綠色建材的發展、以裝配式建筑的推進引領墻材產品的轉型、以綠色建材的推廣應用促進綠色建筑發展。
“四個轉變”:一是倡導綠色發展,實現墻材行業從“量的積累”轉變到“質的飛躍”,注重從“體量優勢”轉變為“質量優勢”;二是推廣應用建筑節能材料產品,實現傳統的新型墻材向綠色新型墻材轉變。結合建筑廢棄物、軌道交通和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吸納軌道渣土、建筑垃圾制作綠色墻材,變低級填埋為綜合利用,實現“從建筑中來,到建筑中去”,引進推出綠色墻材、綠色建材、綠色墻體、智慧墻體;三是推動裝配式墻材發展,大力發展輕質混凝土、建筑砌塊、墻板等建筑部品、部件,整合磚、板、塊新型墻材產業鏈,引導過剩產能的新型墻材企業向預制構件企業轉型,新型墻材產品向大塊化、集成式工業化生產裝配體系轉變;四是結合“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引導行業開展組織結構調整,建設合肥市新型墻材可視化平臺,實現日常監管、市場執法、遠程監控向大數據、可視化、一體化的信用評價體系轉變,逐步形成縱向貫通和橫向協同的綠色墻材運行管理系統。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面對新形勢、新起點,合肥墻改人在市委、市政府以及建委的領導下,將振奮精神,主動適應,積極轉型,筑夢前行,致力把合肥墻改推向更高、更新的境界,為打造“大湖名城、創新高地”的大合肥做出更大的貢獻。
(中國磚瓦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