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部長王蒙徽回應“垃圾圍城”:全過程監管建筑垃圾
在本次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固廢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執法檢查報告過程中,“垃圾圍城”這一問題引發熱議。對此,11月2日下午,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題詢問現場,住建部部長王蒙徽回應說,“建立長效機制,特別是和建筑垃圾有關,從產生、運輸到處置全過程監管”。
2日上午,全國人大常委會分組審議“固廢法”執法檢查報告時,列席會議的全國人大代表表示,“近幾年我國僅建筑垃圾每年生產約18億噸,城市和鄉村也產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和工業垃圾,許多地方面臨垃圾圍城的危機。據住建部的調查數據表明,中國三分之二的城市被垃圾包圍,四分之一的城市沒有合適的場所堆放垃圾,一些城市的填埋場飽和,如果沒有新的建設設施,城市運行將陷入癱瘓”。
2日下午,全國人大常委會結合審議“固廢法”執法檢查報告舉行專題詢問,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張興凱就“垃圾圍城”提出詢問:在全國不少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設施處于滿負荷或超負荷狀態,垃圾圍城現象比較突出,大量建筑垃圾沒有固定消納場所,存在無序濫倒現象。如何推動建筑垃圾的利用,實現變廢為寶?
王蒙徽應詢時分析了“垃圾圍城”的成因,“建筑垃圾快速增長,規模達到18億噸,這是近十年的現象。實際上我國1990年以前建筑垃圾是不夠用的,從90年代到2005年左右應該說還是可以自行消化的,真正出現垃圾圍城,或者說建筑垃圾成堆,影響非常大,是近十年才出現的,應該說對這種情況,我們很多的城市準備不足,沒有規劃,沒有場地,也沒有設施,管理也不是很到位。對傾倒垃圾,城市是管的,但是具體有的倒在什么地方,包括一些偷倒等情形還管理不到位,出現了建筑垃圾圍城的現象”。
王蒙徽表示,下一步將通過三舉措治理建筑垃圾、破解垃圾圍城。首先抓好專項規劃,“因為現在很多沒這個規劃,建筑垃圾產生了,至少需要確立堆放點、滯納點,對這些新的垃圾能夠做到有序的處理”;其次,加快對現有垃圾堆放點的整合;再有,推動有條件的地方和企業開展資源化再利用。
(中國磚瓦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